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,课本上的素材不够直观,而网络上的素材又不适用,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不少阻碍。最近我们七年级生物组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。
一、备课
在准备第四章《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》的上课素材时, 参考2017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如下表:
二级主题 |
具体内容标准 |
考试要求 |
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|
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|
理解 |
举例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|
理解 |
|
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|
||
我们组内教研做过专题研究,发现自2015年以来这一节课的考点,每年的试卷选择题第9题(1.5分),还有大题的44题(6分)均涉及这一节的内容,考点是以天竺葵实验来考察的,可见其重要性。
9(2015云南).下列有关“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(淀粉)”的实验描述,错误的是
A.进行实验时,先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
B.将摘下的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直接加热
C.滴加碘液并漂洗后,叶片遮光部分不变监,见光部分变蓝
D.该实验说明了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,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
9.(2016昆明市)“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”实验中,把盆栽植物先放到黑暗处一昼夜,目的是
A.设置对照实验 B.控制该实验的变量——光
C.让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D.分解叶片中的叶绿素,便于观察
此外,对比课本配图与考试图我们也发现两者差异较大(如图),课本素材不够直观,难以达到具体到抽象的转化。初中生物教学讲求直观,最佳为实物直观、其次模像直观、最末为言语直观。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,我们平日教学都尽量将实物直接展示给学生,如八年级《运动系统》那一节,有老师带了生鸡翅膀到课堂亲自给学生解剖,同学们印象非常深刻。那么这一节是否也参照这样的做法呢?考虑到此实验的制作时间(两天)并不适合当作演示实验,所以我们退而求其次选择视频,但是我们发现网络上仅有的视频资源是八九十年代拍摄的,不仅画质不清晰,而且视频内容也不符合云南省新课标内容标准(学业水平考试说明里要求理解、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),于是我们决定自己DIY。
二、实验准备(今天的“主角”就是我们到斗南花市找到的天竺葵)
三、拍摄、剪辑(天气虽然寒冷,但是生物组的老师们热情高涨)
四、教学
五、课后反思
在教学时我们真实的还原了整个实验,也包括不完美的结果,然后请同学们加入我们,一起讨论实验失败的原因。课堂气氛活跃,同学们的想法也促动了老师的思考。最后学生们也用最热忱的掌声鼓励我们继续做DIY视频,还有学生表达了愿意参与的想法。这次DIY是生物组教师对教学视频资源的制作尝试,是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校本探索,更是为校本教材、校本教学资源进行准备。在教学中当同学们在视频中看到自己的老师时,极大鼓舞了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学习热情。
初中生物备课组 文/李玲 视频参与者:李玲、罗雪娟、曾国祥、李晓剑